| 
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2017年考研政治大纲变化:最新最详细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日期:2016/9/9 16:14:01 点击:1848  |  |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solid;">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|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| 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 |  | 内容有所增加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及其尖锐化 |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、根源、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|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、根本原因、具体表现和周期性 | 调整说法、内容有所增减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|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| 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及其本质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|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第六章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趋势 |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| 垄断的形成、本质及垄断组织 |  | 内容有所更新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|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|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第七章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|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| 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、形式;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;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;苏联模式的形成、特征及作用;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、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;社会主义民主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 |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 | 新增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 |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 | 合并、调整说法、内容有所删减 |  
      | 苏联模式的形成、特征及作用 |  
      |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|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谷大贡献及发展的曲折性 |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| 调整说法、内容有所增加 |  
      | 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、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社会主义民主 |  | 删除 |   , 
  
  
    
      | 章节 | 2016大纲 | 2017大纲 | 备注 |  
      | 第一章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|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|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|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| 合并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、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|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、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|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|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|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、政治立场、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 | 鲜明的政治立场 | 调整说法并拆分 |  
      |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|  
      | 崇高的社会理想 |  
      |  |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| 新增 |  
      | 第二章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| 世界的物质性 | 世界观、方法论和哲学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物质和运动,运动和静止,物质运动与时间、空间 |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社会的物质性 |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| 说法和内容全部更新 |  
      |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|  | 内容全部更新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|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 |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| 新增 |  
      |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|  | 知识内容有所更新 |  
      | 实践与人的存在 |  | 删除(部分内容保留) |  
      |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|  |  
      | 人和自然的关系 |  |  
      |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|  |  
      | 规律及其客观性 |  |  
      | 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|  |  
      |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|  |  
      |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 |  |  
      |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|  |  
      |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|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|  | 知识内容有所更新 |  
      |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|  | 知识内容有所删除 |  
      |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|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|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| 调整说法并合并 |  
      |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|  
      |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|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|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| 调整内容 |  
      |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|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|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|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| 调整说法、内容新增 |  
      |  |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| 新增 |  
      | 唯物辩证法与“四个全面”战略思想 | 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| 调整说法、内容增加 |  
      |  |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| 新增(单列) |  
      |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,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|  
      | 第三章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| 认识与实践 |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认识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|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| 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| 内容全部更新 |  
      |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|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真理与价值 | 真理与谬误、成功与失败 | 真理与谬误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| 一切从实际出发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| 一切从实际出发,实事求是 | 合并、调整说法、内容更新 |  
      |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|  
      |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|  | 删除 |  
      |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|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| 调整说法、内容更新 |  
      | 自由与必然 |  | 内容更新 |  
      | 第四章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|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|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、构成和作用 |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| 调整说法、内容增加 |  
      |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 |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| 调整说法、内容有所增减 |  
      |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|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| 合并、调整说法、内容有所增加 |  
      |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|  
      |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|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| 合并、内容有所更新 |  
      |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|  
      |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|  | 社会基本矛盾方法极其重要意义 | 新增 |  
      |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|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| 调整说法,内容有所更新 |  
      |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左右 |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|  | 内容有所更新 |  
      | 第五章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|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|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|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|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| 调整说法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|  | 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 | 新增 |  
      |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|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|  |  |  |